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在线医疗行业发展规划(在线医疗发展现状)

2023-11-22 10783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互联网医疗商业计划书
  2. 如何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
  3. 在2050年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将如何发展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其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家服务。以下是我J.L分享的互联网医疗商业计划书,更多热门创业项目请您继续访问(www.oh100.com/chuangye)。

  

互联网医疗,代表了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卫生部积极引导和支持的医疗发展模式。

  

【互联网+社区医疗项目融资商业计划书目录】

  

第1章: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发展综述

  

1.1“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概念界定

  

1.1.2“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的内涵

  

1.2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发展背景

  

1.2.1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政策背景分析

  

1.2.2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经济背景分析

  

1.2.3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技术背景分析

  

(1)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2)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3)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4)互联网相关技术对行业的影响总结

  

第2章: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2.1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市场发展阶段分析

  

2.1.1投融界对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发展阶段的研究

  

2.1.2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细分阶段发展特点

  

2.2互联网给社区医疗行业带来的冲击和变革分析

  

2.2.1互联网时代社区医疗行业大环境变化分析

  

2.2.2互联网给社区医疗行业带来的突破机遇分析

  

2.2.3互联网给社区医疗行业带来的挑战分析

  

2.2.4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融合创新机会分析

  

2.3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2.3.1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投资布局分析

  

(1)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投资切入方式

  

(2)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投资规模分析

  

(3)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投资业务布局

  

2.3.2社区医疗行业目标客户互联网渗透率分析

  

2.3.3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3.4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参与者结构

  

(2)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竞争者类型

  

(3)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市场占有率

  

2.4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2.4.1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市场增长动力分析

  

2.4.2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市场发展瓶颈剖析

  

2.4.3中国互联网+社区医疗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5中国社区医疗行业电商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

  

2.5.1中国社区医疗行业电商总体开展情况

  

2.5.2中国社区医疗行业电商交易规模分析

  

2.5.3中国社区医疗行业电商产品/服务品类

  

2.5.4中国社区医疗行业电商盈利情况分析

  

2.5.5中国社区医疗行业电商市场现存问题

  

2.5.6中国社区医疗行业电商市场趋势分析

  

2.5.7中国社区医疗行业电商市场规模预测

  

拓展阅读:我国互联网医疗四大商业模式分析

  

从互联网金融到互联网医疗,传统行业在移动互联大潮冲刷下,正迎来行业重构时代,同时也孕育新的投资机会。在日前召开的首届“reMED 2015——重构医疗生态”高峰论坛上,来自三甲医院院长、传统医疗健康领域优秀企业家及互联网医疗行业旗舰领袖等,共同探讨互联网医疗产业新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九安医疗、春雨医生、金蝶集团等业界十三位互联网医疗领军人物共同发起成立了“互联网医疗中国会”,旨在引领、推动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创新发展。会上还发布了《reMED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报告预计2015年医疗行业变革将一触即发。

  

上证报从本次论坛了解到,2014年是互联网医疗爆发元年,创业企业和资本合力引爆了互联网医疗产业。随着BAT和众行业巨头的强势入局,2015年互联网对医疗产业的改变乃至重构将来得更加猛烈。据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预测,至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形成约8万亿的支柱产业。医疗健康行业的巨大市场也为互联网医疗创造了机遇,互联网医疗中国会认为,该产业未来10年将有10倍增长空间。

  

上述报告认为,互联网医疗将重构健康管理、就医方式、就医体验、购药方式及医患生态五大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病前的健康管理,互联网医疗有助于帮助病人进行真正科学、有效的疾病预防,实现治未病。其次,在病人就医方式上,互联网医疗能够突破传统医疗模式的禁锢,通过在线问诊和远程医疗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跨时空配置,帮助病人免去不必要的到院就医;第三,在病人院内就医的体验上,互联网能够帮助优化患者院内就医流程,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第三,在购药环节上,互联网医药电商的兴起有望带给患者更便捷、便宜的购药体验;最后,在整个医患生态上,互联网医疗能够优化医患对接机制,促进医患沟通,使医生价值最大化,服务最优化。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医疗中国会认为,在众多商业模式中,业界最关注、也是最具潜力的方向主要有医药电商、在线问诊、挂号服务、可穿戴设备四大细分领域。

  

对于目前受到资本高度追捧的可穿戴概念,有互联网医疗专家指出,在可穿戴设备提供的一众功能中,健康管理、医疗检测功能无疑是最具刚性需求,功能最具革命的一项。需求端,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注重健康管理,而老龄化、慢病患者的增加,也增加了对可穿戴设备实时检测、远程监控等功能的需求。供给端的可穿戴设备厂商也正积极地以可穿戴设备为数据交互中心,为患者提供移动智能云服务,采集并建立大数据库,探索更多基于患者数据的.模式创新,如为医院诊疗检测、为医生辅助决策、为保险公司及时干预、减少保费支出等。因此该细分领域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互联网医疗中国会表示,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及移动互联正催生医疗业向移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前进。互联网医疗对于改善全民生活,延续人类寿命,传播医疗思想知识,促进健康事业发展,改变人类未来有重要意义。有医药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可以预见,国民健康与互联网融合顺理成章,移动互联将重构医疗服务秩序,传统医疗将发生深刻改变,变革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互联网医疗在2015年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医疗中国会认为,主要存在三大机遇和三大挑战。就机遇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医疗服务供需不平衡为行业带来发展机遇;第二,各路资本强势介入为创业者带来创业机遇;第三,中外医疗环境差异为行业引发商业模式的创新机遇。

  

同时,互联网医疗行业面临配套政策、标准缺失、信息孤岛现象三项挑战。具体来看,当前的互联网医疗政策呈“趋势虽向好,进度却缓慢”的状态;同时,传统医疗利益链中医院和医生的既得利益难以被突破;第三,现有互联网医疗的行业标准缺失,各机构间信息尚未实现互联互通,挑战较为严峻。

  

此外,在本次高峰论坛期间,春雨医生、九安医疗、健康云、金蝶集团等还就医院信息化、健康云管理、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医药电商、健康大数据、互联网医院、基因与生命科学、干细胞与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探索经验及发展之道展开头脑风暴。并针对互联网如何提升医院效率、硬件产品怎样向移动互联网转型及云时代下健康管理新模式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A股公司中,提前布局互联网医疗的上市公司有海虹控股、卫宁软件、朗玛信息、泰格医疗等。2014年7月上证报曾重点调研报道了海虹控股在这方面的布局。当时海虹控股推出了新健康网站,新健康移动端app也悄然上线,公司计划据此构建全国统一预约就医平台。该平台具有初诊预约、复诊预约、家庭配送、医保助手、健康管家等11种服务。“这是一个千亿元级别的市场。”海虹控股高层如此表示。

  

(一)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1.依托医疗卫生机构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允许医疗卫生机构使用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在实体医院的基础上,在确保医疗质量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允许执业医师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构建覆盖医疗服务全流程的线上线下新模式。公立医院先行先试,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建设。2018年,在部分公立医院试点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探索建立互联网医院管理规范体系。2019年,全面启动互联网医院管理规范体系建设。2020年,全市所有三级以上医院全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2.医疗联合体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促进医疗联合体内医疗卫生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实时查阅、互认共享。所有医疗联合体内上级医疗卫生机构面向基层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远程超声等服务,所有区县级医院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完善责任权利机制,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构建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2019年,依托医疗联合体建成区域远程医疗中心,辐射本区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20年,远程医疗服务基本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争取国家多模态医学影像分中心落户。

  

(二)着力提升“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

在线医疗行业发展规划(在线医疗发展现状)

  

1.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健康服务等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信息,促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重点,加强老年慢性病在线服务管理。以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儿童为重点服务对象,整合现有预防接种信息平台,优化预防接种服务。鼓励利用可穿戴设备获取生命体征数据,为孕产妇提供健康监测与管理。加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信息管理、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2018年,初步形成个人健康基础信息标准规范,逐步向公众开放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查询。2019年,开展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系统和妇幼健康服务信息系统建设。2020年,完善个人健康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个人健康信息整合应用。

  

2.按照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工作统一部署,建立健全医疗健康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机制,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在科研和便民服务方面开展合作,整合区域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结合人群流动、气候变化和互联网行为等大数据分析,加强疾病流行趋势预测和智能监测,开展全市疾病预测体系建设试点,提升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2018年,出台全市卫生系统医疗健康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发布传染病预测和慢性病筛查模型。

  

(三)优化促进“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1.依托全市统一号源池,推进家庭医生签约转诊预约应用,方便签约群众挂号就医转诊。2019年,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并促进该平台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系统和医疗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突出重点人群,为公众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个性化、多样化的线上线下签约服务。2020年,全面推广应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

  

2.建立家庭医生线上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家庭医生团队线上服务能力,扩展线上服务覆盖范围,提高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增进群众对家庭医生的信任。2019年,实现家庭医生线上统计监测。2020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线上签约服务全覆盖,监测结果作为家庭医生考核评价重要依据。

  

(四)共建共享“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体系。

  

1.对线上开具的常见病、慢性病处方,经药师审核后,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和运营药事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处方审核、合理用药咨询和药品销售配送等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促进药品网络销售和医疗物流配送等规范发展。2019年,探索建立电子处方信息共享流转机制,零售药店试行凭电子处方销售处方药。2020年,推行基于电子处方流转的线上药品销售配送新模式。

  

2.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强基于互联网的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协同应用,建立短缺药品实时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建立健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2020年,实现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和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

  

(五)推进“互联网+”医疗保障服务建设。

  

1.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保障服务,促进医疗保障相关信息数据共享,加强医保、商保、第三方支付机构间的合作,逐步拓展在线支付结算功能;支持针对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扶贫医疗救助信息化结算平台建设,提高医疗救助便捷度,推进“一站式”结算。2019年,推进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就医费用“一站式”结算,探索推进医保线上服务应用。2020年,拓展医保线上服务应用,持续推进“一站式”结算。

  

2.扩大联网定点医疗卫生机构范围,逐步将更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共享患者就诊、医保基金结算通道等信息,实现患者自费和医保报销便捷支付。2019年,进一步扩大联网定点医疗卫生机构范围。

  

3.推进医保智能审核和实时监控,将临床路径、合理用药、支付政策等规则嵌入医院信息系统,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和费用监管。2020年,进一步优化完善智能监管系统。

  

(六)积极推广“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

  

1.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医学教育培训体系,打造线上精品课程,重点面向基层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团队开展在线互动教育培训,加强疑难杂症及重大疾病病例探讨交流,提升业务素养。2019年,启动建设医疗健康教育培训云平台。2020年,进一步完善线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2.实施“继续医学教育+适宜技术推广”行动,围绕健康扶贫需求,依托远程医疗中心,重点针对边远贫困地区开展远程教学查房、远程示教等活动,推广普及实用型适宜技术。2020年,医疗适宜技术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覆盖全市所有贫困地区。

  

3.依托“健康12320”“科普文化云”等互联网公众服务平台,提供面向公众的个人健康信息服务,通过动态关联电子健康档案实现精准化健康科普知识推送和个性化教育咨询服务,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自我健康管理,提升个人健康素养。2019年,启动建设网络健康科普平台,完善“健康12320”“科普文化云”等互联网公众服务平台功能,开展个性化健康信息推送和健康教育等。

  

(七)全面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智能化应用。

  

1.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等,组建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和研究院,推进大数据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推广示范应用工程。以医疗卫生行业应用为导向,搭建医疗健康大数据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推医疗健康领域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推进虚拟现实、智能语音和影像识别技术在多种医疗健康场景下的应用,开发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临床机器人、生物三维打印系统和移动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医疗设备,拓展移动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病理分型和多学科会诊等智能装备应用,提升全市医疗健康设备研发水平和制造能力。2020年,持续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和研究院建设,推动医疗健康数据智能创新生态体系和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2.完善全市医疗健康数据汇集机制,加快实施标准化采集、规范化共享、自动化处理和智能化应用。建设多样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应用。依托全市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建立疾病智能诊疗辅助决策支持服务系统,加强中医辨证论治智能辅助系统应用和精准医疗服务,提高疑难杂症诊疗水平,提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2019年,持续建设基于电子病历资源库的临床辅助诊疗系统。2020年,在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临床辅助决策系统、中医辨证论治智能辅助系统和智能化医学设备等。

  

随着在线问诊平台、互联网医院、医疗信息化等大平台的逐步完善,将形成庞大的基础医疗数据库,其可以有效支持医生的临床辅助决策和科研,支持医院管理者的管理决策、绩效考核,支持药品研发公司对就诊行为的分析,支持居民的健康监测。然而目前,对数据的标准化收集、准确识别及有效应用仍然在许多方面有待提升。

  

02、处方药市场或给医药电商带来巨大机遇

  

近年来在医改政策调控下,随着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医药分离呈现新趋势,尤其是处方药销售以及互联网向医嘱、电子处方等方向的发展,使得处方药的网售权有望进一步开放。同时,电子商务平台在各大医药企业中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推动医药分离,实现处方外流。在处方外流的新模式下,患者将不再单纯依赖医院的药品销售渠道,而是可以根据处方在零售药店或医药平台购药,这样的分流将给医药电商带来巨大机遇。

  

目前,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仅靠在线医疗很难盈利,尽管互联网医疗企业逐渐规模化,医药企业上市公司市场估值一再攀升,但目前互联网医疗尚未出现一个经市场验证的商业模式。部分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并非在线医疗服务业务,大部分集中在医药电商、零售业务等。2020年,平安好医生以药物销售为主的健康商城业务收入占总营收比例为54.09%,而在线医疗业务占总营收比例只有22.8%;京东健康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所得商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也高达86.6%,在线平台、数字化营销及其他服务所得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13.4%。未来,互联网医疗企业还需对盈利模式持续探讨。

  

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拥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团队、互联网运营团队、品牌经营能力以及庞大的资金实力,通过横向整合、并购和市场竞争,必然会导致大量同质化且竞争力低下的企业消失。巨头的进入有助于行业内部洗牌,淘汰劣质竞争,促进市场发展。此外,资本市场也逐渐回归理性,在政策不断趋严、融资难度加大、资金趋紧的大环境下,资本更倾向于较为成熟的项目,市场可能会出现并购趋势,互联网医疗市场寡头化会更明显。

  

05、互联网医疗的监管将进一步完善

  

互联网医疗是一把双刃剑,人民群众享受到便利的同时也还是蕴藏着一些风险。为了保障互联网上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建立起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但监管的内容、监管的粗细程度不一。为了进一步加强监管,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根据国家卫健委2021年4月信息,未来会出台互联网医疗服务规范,统一监管要求,互联网医疗的监管将进一步完善。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