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物探行业如何发展(物探行业的发展前景)

2023-11-16 8391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物探行业真的很艰苦吗
  2. 我国石油装备行业情况如何
  3. 发展过程

如果是偏地质,深山老林一年4个月吧,现在一般多西北西南,回来了就比较舒服。正常作息时间而且不严格~条件你实习过你肯定也差不多晓得。偏工程,一般在城市,也比较忙!有时候忙一年~不像地质一般还能休息几个月。环境的话具体看你干的那种工程物探了

  

1、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石油消耗已占到一次性能源结构的40%,天然气则占了23%。未来数十年内,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在全球能源中仍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石油和天然气需求的稳定增长带来了石油勘探开发投资额的持续攀升,也使石油装备制造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业内权威分析,未来世界石油装备每年需求增长率可达20%以上。高端石油装备制造正成为一个高投资、高回报、低风险的行业。

  

2、一、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3、“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石化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1019家快速增至2023家,翻了近一番,全行业资产总额从674亿元增长到2006亿元。5年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均增长了3倍以上,而新产品产值、出口交货值、利润总额等指标的增长均在两倍以上。

  

4、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国石油装备业依然面临严峻形势。目前,世界主要的石油装备技术研发与制造企业几乎都集中在美国的休斯顿,其占据了石油装备领域85%以上的市场份额。休斯顿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之多,而中国2003年以前在高端石油装备领域尚属于纯进口国,至今无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实施“走出去”能源战略,到海外进行油气勘探开发,中国几大石油公司已经累计在海外获得了一百多个油田项目,但这些项目70%以上的设备和服务都有西方公司提供,尤其是海洋项目的产品和服务更是被西方公司垄断。据统计,2010年我国石油装备行业出口额137亿美元,还不及美国哈利伯顿公司全年营业额的三分之一,在全球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2%。

  

5、造成这种不利局面的原因:一是起步晚,底子薄。我国的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才开始起步,而西方国家相关行业已有百年历史。二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我国石油装备企业资金、技术力量分散,核心竞争力难以提高。三是过多依赖低附加值环节。由于缺少关键核心技术,导致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只从事一些低端产品加工,极大降低了回报率和附加值。以一艘中国制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例,由于只实现了24%的国产化率,中国企业只能获得全部利润的20%。

  

6、尽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业逐渐积累起自己的优势。

  

7、(一)门类齐全。目前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产品规格、品种基本能满足陆上石油勘探开发需求,从生产能力、产量、产值、生产的品种规格和从业人员等方面衡量,我国已经是一个生产石油装备的大国。

  

8、(二)高性价比。石油装备制造作为一个高成本行业,中国具有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产品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这对世界各产油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已经有很多国家石油公司在中国设立了长期采办机构。

  

9、(三)国家扶持。“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石油勘探、钻采设备制造行业作为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二五”开局,我国又确立了能源装备产业新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要把能源装备制造业培育成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而近期即将出台的《“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规划》,则标志着国家将加大对海工装备产业的扶持力度。

  

10、具有战略高度的政策频繁出台,彰显出我国大力发展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决心,推动了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和布局调整。近年来,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产业能已经开始向我国转移。可以预见,未来5-10年内我国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将会迎来蓬勃发展。只要抓住机遇,业内将成长起一批具备和西方石油装备“大鳄”抗衡实力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11、二、东营做大做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

  

12、山东省石油装备销售收入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80%以上的石油装备制造业集中在东营。2010年,东营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石油装备企业达五十余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20多家。目前,东营的石油装备总产值已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主导产品陆地石油钻机占国内市场的比重达到26%,抽油机达到60%,石油专用管达到30%,抽油(电)泵达到50%,抽油杆达到25%,燃气发电机组达到80%,油田特种车辆达到30%。钻机、管具、采油装备大量出口中亚和东欧,石油管具大量出口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

  

13、作为中国做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东营初步具备了承接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转移的优势:

  

14、(一)产品种类齐全。经过多年积累,东营的石油装备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头雁”。东营市已经形成了以钻机、钻杆、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油气集输管道、油田特种车辆等成套设备为重点,涵盖物探、钻井、测井、固井、采油、井下作业、地面工程、管道运输等各领域的产品体系。庞大的产业规模,完整的产品种类使得东营具备了成为“东方休斯顿”和世界石油之都的实力。

  

15、(二)产业关联度较高。东营石油装备产业体系较为完整,集研发、制造、服务、内外贸易于一体,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分工,在技术信息、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建立起共生、互补、竞争的发展模式,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开发由低端向高端、公司主营业务有制造向工程服务不断转变。

  

16、(三)创业及展示载体丰富。依托胜利油田和石油大学,东营的石油装备专业人才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目前,东营市已经拥有一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四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并建成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一年一度的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是国内唯一在石油产区和石油装备基地举办的国际石油盛会。目前正在建设的“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石油装备向世界展示形象和宣示实力的平台和窗口。

  

17、(四)交通网络发达。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设施,为东营市搭建了发达的交通网络。尤其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营港2020年将跨入具备亿吨吞吐能力大港的行列,使得东营具备了与世界能源之都美国休斯顿类似的优势,是我国其他主要石油装备制造地区所不具备的。

  

18、(五)国家战略支撑。2009年11月和2011年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开发战略,东营分别成为“黄”、“蓝”战略的核心城市和前沿城市。“黄”、“蓝”战略分别明确了东营建立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区以及石油产业聚焦区的目标,加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叠加,使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

  

19、三、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20、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广阔前景,以及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产能向我国转移的趋势,使东营高端石油装备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作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领头雁”,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在拥有显著优势的同时,自身发展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21、(一)面临国内兄弟省份的激烈挑战。尽管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在国内已经建立起了领先优势,但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很多地方十分重视石油装备制造业所蕴含的巨大商机,纷纷将打造石油装备制造基地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

  

22、辽宁盘锦市和黑龙江大庆市先后确定了建设世界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盘锦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产值占国内石油装备制造行业的1/5,占世界石油装备年需求量的3%,2020年产值占国内行业的1/4,占世界需求量的5%-6%,成为闻名世界的石油装备制造中心。大庆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建立起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近年来,江汉油田也确立了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的战略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销售过百亿。上海建立了石油化工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目标是建成具备世界影响力,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今年初,克拉玛依油田也定下了打造国家级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此外,四川广汉、江苏建湖等地也启动了石油装备基地建设工程。

  

23、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各地纷纷确立了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并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其中大庆、盘锦的发展尤为迅速,计划建设总投资额均在百亿元以上。未来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将形成群雄并起的格局,激烈的竞争已经不可避免。

  

24、(二)需解决制约自身发展的深层问题。目前,制约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深层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东营的石油装备企业虽然总体看数量较多,但有半数以上的企业未达到规模经济。这使得企业资金、产能规模、技术力量等资源相对分散,区域性综合竞争力难以提高。二是产品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由于各自为战,东营石油装备企业难以形成竞争合力,造成了产能的浪费和行业间的无序竞争,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产品技术含量低,低端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少,一些关键技术和产品还需引进或直接到国外采购,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化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四是海外市场开发力度弱。东营的石油装备是靠胜利油田的带动发展起来,由于对胜利油田等国内油田的依赖,许多企业在对海外市场的开发上畏首畏尾。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海外市场营销体系,尚未具备与哈里伯顿等世界巨头竞争的能力。

  

25、(三)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东营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东营企业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形象地比喻为“护住脖子”和“伸出拳头“。所谓“护住脖子”,就是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的能力,强化核心竞争力,彻底摆脱国外公司在关键技术上的“卡脖子”现象。所谓“伸出拳头”,就是苦练内功,拿出技术先进、质量过硬的拳头产品,树立良好品牌,形成广泛影响力。只有具备过硬的拳头产品,才能拥有和西方大公司过招的资本,才能真正在市场博弈中抢占先机。

  

26、未来的发展中,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要保持并扩大领先优势,在企业自身努力的同时,还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企业希望政府:一是尽快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细则。包括技术研发支持政策、土地支持政策、人才支持政策等。通过优惠政策的支持,鼓励企业走自主研发与技术合作、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道路,引导企业尽快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加速产品高端化进程。二是加快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有效整合资源,以点带面,使东营石油装备产业走上高端项目带动低端项目,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发展道路。同时,通过发挥引导作用,调整产业格局,优化产品结构,从而形成良好的区域竞争合力。此外,还应当加大监管力度,避免恶性竞争,使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协同作战,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三是加大对海外市场开发的支持力度。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政府应出台海外市场开发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市场战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占领海外市场。四是实行大项目和高端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对大项目和高端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通过项目带动,在做大的基础上,把石油装备产业做精、做高端。

  

27、面对机遇与挑战,只有企业努力,政府重视,多方配合,聚力突破,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才能够保持并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只要运作得当,抢占先机,东营石油装备产业有可能在未来10-15年内形成数千亿元的产值和销售规模。届时东营将实现石油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并真正成为“东方休斯顿”和世界石油之都,为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强大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一)1949~1957年边学习、边工作效果尚不明显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水文物探工作始于1952年,由顾功叙主持,唐光后、张恺等参加的北京石景山发电厂用电法找水,虽发现了低电阻带,但未找到水。

  

1953年,地质部物探局首次组织物探队去山西平顺用电法找水,在低电阻率处打出水。1954年,地质部的水文物探队还在西安市区用电法找第四系地下水,效果不明显。以后地质部物探局的直属队伍较少进行水文物探工作。

  

1953年冬,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总局北京勘测设计院决定成立水利电力部门的第一支物探队,并准备于次年工作。其主要任务为水利工程方面的物探工作,但也从事一部分找水任务。

  

1954年起,铁道部的有关单位也陆续成立了物探队,除承担铁道工程方面的物探任务外,还为沿线车站找水源地。同年煤炭部门的电法队伍成立后,陆续也为煤田的水文地质工作及水源地勘查进行工作。

  

1955年,农业部农田水利局开始组建找地下水的物探队伍(以电法为主),从此开始了为农业服务的物探工作。

  

这一时期水文地质工作任务并不大,地质部物探局的水文物探任务少,队伍不固定,所用方法主要是电剖面及电测深法。物探找水任务,一般由水文地质队伍提出,多是点上的任务;物探在找水方面尚缺经验,对含水层的物探特点尚未掌握,对电法曲线的解释办法和经验也不多。因此,水文地质工作者按常规办法布孔找水,对物探需求不多。

  

这一阶段水文物探属于组建队伍,边学习、边工作和试生产,尚未引起重视。

  

(二)1958~1968年得到普及大量应用取得效果积累经验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兴起,支援农业抗旱和工矿区找水的需要,也因物探队伍下放到省区,各省区纷纷成立了物探大队和水文地质大队,寻找地下水的地质、物探任务大增。因此,这一阶段物探在农业用水及工矿用水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1959年起,各省区的综合物探大队根据当时找水的需要陆续安排了平原区为主的找水工作,主要是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缺水省区。由于找松散层孔隙水,物探任务是第四系分层;电法(特别是电测深法)能较好将含水的砂砾层圈出来,有时还能将淡水层与咸水层分开。因此,找水效果良好。

  

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为农业抗旱,地质部、农业部和水利部等部门,在地属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七省市平原的黄淮海地区面积30万km2,进行了大规模的电法找水工作,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黄淮海大地上活跃着上百支的物探队伍(有地质行业的物探“正规军”,有专区和县里的物探“地方部队”,还有当时人民公社或乡一级的物探“民兵连”。当时仅沧州、衡水两专区就举办了十二期水文物探学习班,培训了330名会操作、能初步对比分析的水文物探人员),最高峰时期有上千个电测台班在从事电测深、电剖面和电测井等物探找水工作,工作比例尺从1:1万、1:2.5万到1:5万、1:10万。根据物探资料成功确定40万眼机井井位,成功率达90%。这样大规模的有非专业队伍的水文物探力量参与,并取得好效果,社会、经济效益均很大的事情,表明只要正确运用方法且地质-地球物理条件有利,物探找水的生命力是巨大的。

  

在平原区开展的大量水文物探工作积累了工作经验和大量资料,也为以后区域水文物探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这期间物探还在一些山区开展了找基岩裂隙水的工作,主要采用的是电剖面法(以联合剖面法为主)追索断裂破碎带。在广西、云南等地一直用电法找岩溶水(岩溶发育带、暗河、岩溶洞等),也取得一定效果。浙江、福建省份在沿海岛屿找淡水,广东等省在矿区找水。同时还在一些城市开展了寻找水源地的工作,为石家庄、徐州、昆明、广州等城市的供水物探也发挥了作用。黑龙江省的物探队曾为大庆油田寻找过地下水。

  

根据《中国矿床发现史·物探化探卷》的史料,1959年湖南省地质局物探大队为找地热在宁乡灰汤用电测深、自电等电法提供了有关岩体界面、断层位置等信息,这属地热物探较早开展的工作。1960年,在福州地热田也开展了专门的物探工作。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冲击了地质工作。尽管如此,1967年前一些野外物探生产工作仍在维持着,水文物探也因社会的实际需要而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工作。

  

这一阶段找水的类型由平原孔隙水到山区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均进行了工作,并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咸淡水区分及进行流速、流向的测定。除地面电法外,电测井也广泛应用。通过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细分出弱咸水层位,为华北平原利用弱咸水,提供了依据。电测深的曲线量板得到推广、应用,并在地形影响及非水平层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1,3,4,15]。

  

(三)1969~1977年抗旱找水组建水文工程兵开展水文大普查地热物探兴起

  

1969年后,“文化大革命”进入新的阶段,各级管理机构相继撤销、改组,管理工作也大为削弱;但中央及省一级的管理机构开始以“抓革命促生产”为转机,对一些工作进行了安排。根据国务院的决定,1973年,组建了军队建制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主要在我国边远和工作条件差的地区开展找水,这些部队一直工作到1984年。

  

除“黄淮海”地区的找水工作继续外,地质部门在云南、福建、湖南、江西、江苏、广东等省开展了物探找水工作,均取得好的效果。寻找地下水所用方法主要是电测深和电剖面,但也有一些地区采用磁法研究基岩性质及追索含水构造、脉岩。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陕西物探队提出了激电衰减时方法来判定含水性,在一些地区使用效果很好。

  

1969年地质部门在广东丰顺开展专门性地热物探,而后于1970年在北京、天津、河北怀来、江西宜春,1971年在陕西西安、蓝田和福建福州,1972年在江西遂川,1974~1976年在西藏羊八井,1976年在山西夏县陆续开展了以电法为主的综合物探方法找地热的工作,均取得了好的效果,特别是羊八井根据电阻率极小值圈出的地热田范围打出了高温热田。应该说这一阶段地热物探取得的突破,为地热界认识物探奠定了基础;正因如此进入20世纪80年代地热物探成为物探中的热门。所用方法主要还是电测深及电剖面法,但有时还采用了磁法、自电、激电等方法,在研究构造时还引用了重力资料;在河北怀来还曾进行了浅井测温,多数地区还进行电测井和井温测量。

  

这一阶段,除地质部门外,水利、铁道、煤炭、石油、冶金等部门为本部门建设和社会其他方面的需要也进行了物探找水工作[1,3,15]。

  

(四)1978~1990年大发展大丰收大进步

物探行业如何发展(物探行业的发展前景)

  

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水文(地热)物探也迎来春天,得到大发展和广泛应用,并取得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得到社会和地质界的重视。

  

1978年4月,国家地质总局在广西柳州召开了“全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专业会议”,交流了经验,研究了水文工程物探的科技规划;1984年,地矿部在北京召开了“城市物探工作座谈会”;1988年10月地矿部在北京召开了“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工作会议”,总结了自1978年,特别是1984年以来的成果和经验,研究了在新一轮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中如何充分发挥物探、化探、遥感方法技术作用的问题,提出了八项任务和五项措施。1984年,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撤销后,地矿部接收了其中一部分力量,组成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指挥部。1988年底,地矿部在指挥部基础上成立了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下有5个大队、3个中心、2个所),是地矿部的直属水文、工程地质队伍(均配有物探力量)。这一系列会议和会后的举措,使得地质部门的水文物探工作得到了很大加强,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这期间,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和大兴安岭、内蒙古河套平原及呼包平原、山西省太原等几个盆地、新疆乌鲁木齐河、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区开展了以电测深为主的区域性水文物探工作。各省区水文地质队中的水文物探分队与水文地质普查工程兵部队配合在我国西部、华北北部及东北西部广大的地区开展了大规模水文物探。覆盖面积达到近百万平方千米,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提供了宝贵资料,并且根据这些资料找到一批水源地。在这期间,陆续以各省会城市为重点,开展了了解城市水文、工程地质条件为目的的1:5万~1:10万综合物探(重力、磁测、电测深为主,个别还进行了浅地震剖面测量)调查,城市的数目达50处以上,成效显著。

  

进入20世纪80年代,根据一些平原、盆地已有的为各种目的(水文、油气及煤炭勘查)所进行的电测深资料,进行了综合编图和综合研究;这些地区主要是“黄淮海”平原、山西省内太原等六大盆地、江苏长江两岸的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和三泰(泰州、泰兴、泰县)地区、湖北江汉平原、甘肃河西走廊及石羊河流域、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等多个地区。综合研究除对这些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区划、提出了主要富水地区及含水层位等,也为全面了解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还总结了冲洪积扇、古河道及隐伏岩溶等富水构造类型的地电模型,为寻找这类地下水提供可指导的模型和方法组合。

  

在这阶段,为水源地的勘查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为电厂找水(如淮北二电厂、张掖电厂、河北三河电厂、鹤岗电厂、双鸭山电厂等),为煤矿找水、治水(如内蒙古乌审旗呼吉尔特煤田、神府-东胜能源基地、河北邢台及开滦煤矿、山东枣庄煤矿、安徽淮北煤矿等),为缺水城市找水(如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山西河津市禹门口、长春市、南通市、济南市、合肥市、长沙市、金华市、北海市、天水市等多个城市),为海岛(舟山)及海滨城市(青岛、连云港、大连)找淡水,为太原卫星基地等特殊工程找水等。为农牧业用水及一般民用水进行了大量工作,难以计数。水文测井指导太行山东麓取水井的滤水管准确下到承压水层位,使之成为自流井,效果很好。

  

地热田的物探工作开展更为广泛,成果更多。西藏羊八井物探进一步工作,指导布孔,并提出在北区找深部热田的建议(以后得到证实)。另外,还在西藏当雄羊易、那曲二地根据物探资料打出高温热田。在此期间,北京、河北、陕西、山西、浙江、安徽、山东、广东、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市均进行了物探找地热的工作,新发现或扩大了原有的热田,多为低温的中型热田。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性的水文物探与计划内的水文物探并行。各部门的水文物探工作也大量开展,除完成本部门任务外也开始承接市场性任务。

  

这一阶段物探找地下水(地热)所采用的方法除常规电法外,增加了引进和自行开发的甚低频电滋法、天然音频电场法(音频大地电场法)、磁偶源频率测深法、α卡法、210P0法等,为激电衰减时法还专门设计和生产了相应的仪器。浅地震法及井中无线电波法在一些队伍及项目中得到使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在电测深曲线解释方面实现了计算机一维反演,对二维反演开始了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曾用航空频率域电磁法在河北南宫地区划出浅层的淡水、咸水和半咸水分布区,预测古河床淡水的相对富水程度,与地面电法成果相一致。在连云港地区也圈出了淡水范围,与已知情况比较一致。在大连试圈定了海水入侵的范围,这些工作表明航空电法在找浅部地下水是有效的。

  

自1986年起,地矿部组织的“1:5万区调中遥感物探化探应用和方法研究”项目中设立了“基岩裂隙水调查的遥感物探方法”专题、“第四系岩性分层及活动断裂调查的遥感物探化探方法”专题及“地下热水调查的物探化探方法”专题研究,并出版了相应书籍。这些成果无疑对找水(地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7,9,11,12,15]。

  

(五)1991~2000年走向市场西部找水技术全面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入,本着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除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重大水源地勘查及贫困地区的支农、扶贫、改水任务外,国家不再安排计划内一般性找水源地的任务,物探找水基本走上市场。各部门的物探队伍在走向市场时,主要的工作就是水文和工程物探。

  

1991年地矿部在水文物探方面提出了“在农业干旱区、缺水城市和山区开展物探、遥感的地下水综合调查”、“开展城市及缺能地区的地热调查”的任务,并明确要开拓地质市场,搞活地勘单位。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部找水成为重点;1998年,国土资源部制定了西部找水特别计划。

  

这十年内水文物探除地矿部门及各工业、农业部门进行外,解放军的给水团也在边远地区用物探为部队和当地民众找水,出现了像李国安这样的先进人物。

  

这一阶段,在黑龙江、河北、山东、河南、广西、贵州、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及北京为工农业进行了找水源地工作。在鄂尔多斯盆地开展了找深层水的工作;在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找油田及生活用水;在宁夏、新疆为居民找生活用淡水;在沿海几个大城市找生活用淡水;在广西、云南等省区找岩溶水,解决缺水地区的工业及生活用水。

  

这一阶段,在一些地区还用物探方法对地下水的污染情况、水质变化情况进行了一些工作(这类工作有的可归为环境物探领域),在圈出地下水范围的同时用充电法、自电法及测井对地下水流向、流速进行了解,以便了解地下水变化情况。

  

各方面所从事的市场性物探找水,往往是用户在打到水或成水井后付款,这类工作项目很多,已无法计数。

  

这一时期地热物探有一些进展,在西藏羊八井北区根据物探资料打出孔深2006m,水温329.8℃的高温热田,还在河北滦县、山东肥城、陕西咸阳、甘肃武威及海南琼海、三亚等处找到或扩大热田,其他省区也进行了地热调查并获成果。

  

这一阶段找水(地热)的物探方法增加了磁大地电流法、瞬变电磁法、混场源频率域电磁法、音频大地电磁法及微震测量。20世纪90年代后期还引进了对水有特殊响应的核磁共振法,并在一些地区进行了试验和试用,该方法的探测深度仅达百米,但能直接找水并判断水量等。另外,激电衰减过程综合参数法也有新的进展。浅地震方法技术用于找水(地热)日趋成熟、完善。

  

水文(地热)测井方法增加了电视测井、介电常数测井、放射性测井等方法。测井还为修复老水井测定含水层位、求孔隙度等。

  

航空电法曾于1996年和1997年分别在山东黄河口及甘肃安西—敦煌进行了找淡水的工作,圈出了咸、淡水分布范围,与已知的实际资料相当一致,并还提出了新的分布地段,为进一步找水、进行评价提供了宝贵资料。为找300m以下深层淡水,除采用磁大地电流法和混场源频率域电磁法外,还采用地震研究构造及岩性分层,利用一些盆地的油气、煤炭的地震资料进行再解释。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水文物探曾前往中东、非洲找水,成绩显著[1~3,8~14]。


复制成功